中超外战折戟:迷失的定位与未来的困境
每当年末的喧嚣稍歇,当赛季的尘埃落定,总有那么一刻,我们被拉回到那片承载着无数期待与失落的绿茵场。近日,一份对2025中超赛季的回顾,再次将中国足球的症结无情地剖开,尤其是在亚洲俱乐部赛场的表现,简直触目惊心。回望经年,无论民间坊间,还是庙堂之上,对中国足球的怨怼与焦灼,其根源无不指向那同一方向:国字号队伍在国际赛场上的一再折戟,冲击世界杯的梦想屡屡化为泡影。这并非一朝一夕之疾,而是累积沉疴,它深深地烙印在中国足球的集体记忆中,成为一种难以摆脱的心理阴影。
曾几何时,在那段被冠以“金元”之名的岁月里,资本的洪流如同一剂强心针,暂时掩盖了彼时国家队成绩的黯淡。一些精明的运作者,深谙民心所向,凭借雄厚的资本力量,在舆论场上掀起滔天巨浪,将亚冠赛场的短暂辉煌,粉饰成弥补国家队缺失的灵丹妙药。他们巧妙地打造着光鲜人设,使得中超联赛一度在亚足联的技术积分榜上高歌猛进,甚至连续登顶。那是一个浮光掠影的时代,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了深层结构的脆弱,如同海市蜃楼般迷人,却终究不堪一击。当资本潮水退去,当我们凝视那片被金钱短暂浇灌过的土地,才发现其根基并未得到真正的滋养。中超球队在洲际赛场的表现,也如同失去了支撑的藤蔓,迅速枯萎,一落千丈,将那个时代的虚妄暴露无遗。
然而,若将目光聚焦至何为衡量中国足球发展的真正标尺,答案其实昭然若揭:无论国家队还是俱乐部,唯有在“外战”中的表现,方能真正检验我们的实力与成长。这不仅仅是竞技成绩上的胜负,更关乎体系的成熟、意志的锤炼、战术的进化以及与国际潮流接轨的程度。它是一种客观、残酷却又无法回避的试金石。回溯2023-2024赛季,当山东泰山队在亚冠赛场上披荆斩棘,一路杀入东亚区四强,那份在逆境中迸发出的斗志与韧性,无疑为彼时低迷的中国足球注入了一剂强心剂。它向国人传递了一个清晰而有力的信号:在金元时代落幕之后,中超俱乐部绝非不堪一击。泰山队的成功,并非依赖于天文数字的投入,更多的是对这项赛事发自内心的尊重,是俱乐部上下对目标的一致追求,以及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“态度”。这种精神层面的觉醒与坚守,远比堆砌的外援更具价值,也更能振奋人心。
正是因为有了泰山队的珠玉在前,我们对2025-2026赛季的中超球队,抱持着一份更为谨慎的期待。毕竟,这一次代表中国足球出战亚洲最高舞台——亚冠精英联赛的,是上海海港、上海申花与成都蓉城这三支联赛顶尖的队伍,以及征战亚冠二级联赛的北京国安,他们恰是上赛季中超的前四名,是联赛的争冠热门,理论上代表了中超的最高水准。这是中国足球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,四大强队同时出征洲际赛场,本应是展现实力的绝佳机会。然而,现实却令人尴尬得难以启齿。赛程仅仅过半,中超的三支精英联赛代表队,竟然在东亚大区的积分榜上排名倒数后三位,而北京国安在二级联赛中也岌岌可危,甚至可能被实力并非顶尖的越南球会淘汰出局。这样的表现,与人们的期待相去甚远,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溃败。
数据是最不会说谎的。在2024-25赛季结束后,中超在亚足联下属会员协会技术积分排名榜上,被曾经被我们远远甩在身后的泰国联赛以微弱的0.191分反超,滑落至亚洲第七。这本身已经是一个警示。然而,更令人忧虑的是,随着2025-26赛季亚冠精英联赛第一阶段比赛过半,我们不仅未能缩小与泰国的积分差距,反而进一步拉大到惊人的5.655分。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动,它折射出的是我们在亚洲足球版图上的影响力与地位的显著下降,预示着未来我们获取更多洲际赛场名额的可能性将受到严重冲击,形成一种恶性循环。
面对如此惨淡的成绩单,各方开始搬出各种理由与借口,试图为中超球会的疲软表现开脱。诸如“赛制不接轨”、“外援受限”等说辞,不绝于耳。然而,这些理由在山东泰山队面前,显得多么苍白无力。请问,前两个赛季山东泰山队征战亚冠,杀入东亚大区四强时,彼时的赛制就完全“接轨”了吗?他们的外援人数就占据了绝对优势吗?显然不是。泰山队的成功,恰恰证明了这些所谓的客观困难,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。真正的症结,恐怕不在于外在环境,而在于内在驱动力与应对挑战的能力。如果一流的俱乐部,面对“不接轨”的赛制和“受限”的外援人数,就直接选择躺平,那么我们所谓的职业足球,究竟何去何从?是缺乏积极应变的能力,还是根本就未曾拿出全力以赴的姿态?
更令人费解的是,如今外界对中超参赛队的要求,早已不再是夺冠这类不切实际的“宏伟目标”。我们所期盼的,仅仅是在亚冠精英联赛中,能够跻身东亚区淘汰赛,也就是进入八强;再努力一些,争取进入到决赛阶段比赛,即东亚大区的四强。而在亚冠二级联赛方面,目标更是低到了“小组出线,进入东亚大区八强”。这样的目标,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,都绝非“高不可攀”。它仅仅是一个职业联赛,在洲际赛场上所应具备的最低限度的竞争力。然而,即使是如此朴素而务实的期待,我们的顶级俱乐部却似乎也难以企及。这不禁让人深思:如果我们的中超俱乐部,连越南、马来西亚、泰国这些曾经被认为实力相对较弱的东南亚俱乐部球队都无法战胜,那么,我们又何以指望着中国男足国家队去进军世界杯的更高舞台?这其中的逻辑链条,显然是断裂且难以自洽的。
古语有云,“站得高方可看得远”。当国足屡屡战败,外界对中超联赛的支撑作用产生质疑,认为其尚不足以支撑国足对抗亚洲诸强时,中超联赛究竟该如何重新给自己定位?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内的顶级赛事,更是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晴雨表,是输送人才、磨砺战术、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平台。而步入2025年,当我们看到其他各种地方“超”联赛,更多地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标,以满足区域百姓的娱乐需求为导向时,中足联、中超联赛以及中超各职业俱乐部,又究竟该如何审视自身的使命与定位?它们是甘愿沉沦于区域性娱乐的泥淖,还是矢志不渝地追求更高层级的职业化与国际竞争力?
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,而是一个关乎中国足球未来走向的根本性命题。唯有在各个不同的角度与层面,完全清晰地认识并明确自身的定位,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,从青训体系到职业联赛管理,从俱乐部运营到国家队建设,形成一个有机且良性循环的整体,中超联赛才有可能真正“活下去”,并在此基础上,寻觅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可能性。否则,我们看到的,将只会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与沉沦,距离那个曾经被无数人憧憬的足球强国梦想,渐行渐远,终成镜花水月。